2025-07-16 17:23
来源:中国绿化基金会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绿化基金会副主席徐济德率“熊猫守护者”项目公益探访团,于2025年6月25日至27日赴四川卧龙开展探访。此次活动聚焦项目成效验证与自然科普创新,旨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参与的深度融合路径,助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
图1:“熊猫守护者”项目公益探访团在四川卧龙开展调研
作为2017年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与微博联合发起的生态保护旗舰项目,“熊猫守护者”通过“互联网+公益”创新模式,构建起“线上虚拟种植-企业资金转化-实地生态修复”的全链条保护机制。网友可通过线上互动“种养”虚拟竹子,合作企业按种植量匹配捐赠资金,在陕西秦岭、四川卧龙等野生大熊猫核心栖息地开展竹林种植。截至2024年,项目累计种植竹林超60万蔸,修复栖息地连通性,吸引1900万爱心用户参与,公益话题阅读量突破62亿次,推动“人人公益”理念落地生根。
探访团首站走进卧龙旦扎河坝修复示范区,实地考察2024年新启动的栖息地修复项目。该区域地处邛崃山脉东南坡,属大熊猫国家公园腹地。项目通过人工补植拐棍竹、箭竹等主食竹种,有效缓解栖息地碎片化问题。现场监测显示,人工种植竹林成活率达预期目标,后续将通过野外调查追踪大熊猫活动情况,科学评估生态修复成效。探访团特别强调,需严把种苗质量关,建立全流程管护机制,确保修复工程长期有效。
图2:中国绿化基金会熊猫守护者项目旦扎河坝修复示范区
图3:项目工作人员向探访团讲解竹林种植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卧龙片区依托“双旗舰物种”(大熊猫、雪豹)资源禀赋,构建起“博物馆讲解+野外巡护体验+明星物种观察”三位一体的自然教育体系。探访团实地调研卧龙自然博物馆、邓生沟生态巡护步道等设施,肯定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生物多样性价值阐释,有效提升公众对生态产品公益性的认知。当地创新建立的“社区生态巡护员+保护站讲解员”专业导师队伍,更形成“保护-受益-反哺”的良性循环,生态研学课程吸引访客参与,推动生态旅游收益增长。
图4:邓生沟生态巡护讲解
探访期间,项目组与自媒体代表深度交流,探讨如何依托媒体传播渠道扩大公益项目曝光度,将优化传播内容科学性、严谨性作为传播工作重点,通过多元化手段化解公众认知偏差,筑牢公益品牌形象。
此次探访标志着“熊猫守护者”项目从单一生态修复向系统治理升级。中国绿化基金会表示,将持续优化项目设计,结合卧龙资源禀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社会参与+科普教育+社区共建”创新范本,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