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3 10:37
来源:暂无
2023年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这一主题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呼吁我们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湿地是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被誉为“地球之肾”。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地貌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作为生态保护领域内的国家级公益组织,近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持续关注、支持湿地保护事业,先后在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开展湿地保护项目,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呵护湿地上生存的动植物。
湿地保护 我们一直在行动
中国绿化基金会“湿地守护计划”发起于2019年,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管护能力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教育、社区宣传等多方面出发,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教育基地、开展湿地鸟类保护自然教育活动、实施观鸟综合生态环保设施建造、向保护区提供监测、鸟类救护等相关设备,对保护区内重要物种栖息地进行保护修复等多方面助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营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家园。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苏中部沿海,东临黄海,西襟淮扬,海岸线长达约500公里,总面积24.73万公顷,是我国最大的滩涂湿地保护区之一,也是丹顶鹤等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有约500多只迁徙到这里越冬,最多时有1200多只经过或停留。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湿地守护计划”项目以保护区内丹顶鹤主要活动范围为主,展开湿地修复工作,包含生态护岸、周边环境的整治以及湿地内的科研监测,维持和保护丹顶鹤在内的栖息地,提升栖息地质量;加强保护区内管理人员及志愿者的能力建设,进行能力培训,湿地知识培训、动物救助培训等;开展多种方式的公众科普宣教活动,通过体验式探访向青少年为主的公众开展生态保护教育。
辽河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区域,是该路线候鸟北迁的最后一处补给地、南迁的第一处停歇地。据统计,辽河口记录有鸟类303种,每年在此区域迁徙、停歇的候鸟为数百万只以上。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观鸟屋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2022年5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宝马集团启动了“BMW美丽家园行动”项目,对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一揽子资助计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教育基地,向保护区捐赠监测、鸟类救护等相关设备,对保护区内重要物种栖息地进行保护修复等,助力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宣布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为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11月11日,中国绿化基金会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发布湿地保护与修复未来行动计划。一是实施“中国自然观察三年行动计划”,举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自然观察活动,充分发挥自然科普的宣传效能,引导更多公众走进湿地、珍爱自然,增强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二是联合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积极开展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募集社会公益资金,打造湿地保护示范基地样板。三是依托行业专家资源,支持开展一批基于湿地保护实际工作需求的基础科研项目,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力争产出一批行业标准、技术规程,用于指导保护工作。四是扩大合作交流,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经济论坛、IUCN、联合国环境署等机构加强协作,贡献湿地保护的大国智慧。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供图)
未来,中国绿化基金会诚邀社会各界共同聚焦湿地生态保护,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湿地资源禀赋条件和承载能力,采取泥炭沼泽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修复、植被恢复、红树林生态修复等措施,修复退化湿地,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为建立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力量。并将在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地开展湿地保护工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珍爱湿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谐共生,需要你我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