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 基金会介绍
    • 历史沿革
    • 组织架构
    • 基金会章程
    • 工作团队
    • 项目管理
    • 联系我们
  • 新闻中心

    • 机构动态
    • 重大活动
    • 时政要闻
    • 林草要闻
    • 影像集
    • 图片集
    • 基金会公告
    • 企业展示
  • 公益项目

  • 基金专项

  • 信息公开

    • 捐赠公示
    • 年度工作报告
    • 年度审计报告
    • 项目信息披露
    • 税前抵扣
    • 政策法规
    • 其他
  • 我要捐赠

X
扫码进入个人中心

如何为森林草原筑起“防火墙”

2025-03-26 15:20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春季防火紧要期——
如何为森林草原筑起“防火墙”

经国家森防指办公室会商研判,今年春季我国气温总体偏高,降水总体偏少,部分地区旱情可能持续并发展,高火险区域将不断扩大,呈现“南北并重”态势,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严峻复杂。

3月21日,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专家、林业工作者介绍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安全形势和有关知识。

野外遭遇山火应科学处置避险

“我国森林火灾趋势总体是在下降的。”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司长杨旭东列举了几组数据,1950年至1989年,每年森林火灾平均起数为1.6万起左右,1990年至2020年已经降到6000起左右,从2021年到现在都在千位数以内。

杨旭东表示,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雷击火、滚石产生火花、泥炭自燃等。人为因素是导致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占90%以上,包括农事用火、祭祀用火、随手丢烟头等。

如果在野外遭遇山火,应怎样早期处置和科学逃生避险?

东北林业大学校长助理、林学院院长孙龙介绍,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如果火势较小,可以用身边的树枝、拖布拍打或者用土覆盖火苗来控制火势。如果火势较大、火焰较高,烧得比较强烈,要以最快的速度撤离至安全区域,等待专业的扑火队伍来处置。

孙龙建议,逃生避险过程中,要优先选择向逆风或侧风方向逃生,开阔地、道路、河流等没有可燃物的区域是安全区。要降低重心,避免吸入浓烟。要及时求救,拨打12119,或向外界发送位置信息。

科技手段有效助力火灾预防扑救

近年来,雷击火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占比逐渐上升。雷击火是雷电引发的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雷雨季节。由于闪电最高温度可达几千度,击中树干或枯枝落叶时可以将其瞬间点燃。

“目前,我国防范雷击火的措施不断加强。”孙龙表示,我国充分利用雷电监测系统,监测雷电天气动态,精准把握落雷的时间和地点。同时,通过高山瞭望塔加密瞭望,地面护林员反复核查落雷区,巡护飞机和无人机有针对性地巡查,做到小火早发现。

“森林草原火灾爆发后非常危险,火的强度也非常大,数百米外都能感受到热浪滚滚,人往前靠近是很困难的。现在我们扑救火灾采取地面扑救、空中扑救两种方式。”杨旭东介绍,目前,我国主要使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参与森林航空消防工作。

杨旭东表示,飞机扑火反应速度快,火情能够及早处置,灭火效率高。以常用的灭火飞机卡-32为例,一个架次能在空中飞行2个小时,执行10次灭火任务,总洒水50吨,是2500个消防队员人工用水量。此外,米-26直升机是世界上现役最大的一款直升机,吊桶可装15吨水,洒下来能够形成一个60米宽、150米长的暴雨带,对压制火头、扑灭火势效果显著。

随着我国航空工业和无人机技术快速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固定翼大型灭火飞机AG-600M已经投入试用。它是水陆两栖、在江河湖海水面上能够直接起飞的灭火飞机,载水量达12吨。

防范农事、祭祀用火风险隐患

进入春季,各地农事用火增多,非常容易引发森林草原火灾。孙龙表示,对农事用火要有审批、有条件、有监督、有管理。用火时,要特别关注天气预报,严禁在高温和大风天气用火。村民或居民委员会要督促用火单位和个人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落实用火现场监管责任人。事先要在邻近的林地和草地边缘清理可燃物,形成隔离带。

在我国造成森林草原火灾的原因中,祭祀用火排在第一位。孙龙建议,应树立移风易俗的新观念,用鲜花、网上追思等方式替代烧纸。政府和主管部门可设立便民集中祭祀点,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安排专人进行服务和管理,降低失火风险。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年295起森林草原火灾中,野外用火引发的火灾占170起,占已查明火因的59%。野外用火包括祭祀、农事用火、施工、电线短路等。(记者 姚亚奇)


联系我们

邮政编码:100714

京ICP备09053274号-1

联系电话:010-84239390

传真:010-84239264

E-MAIL:cgf@cgf.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友情链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中国绿化基金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3274号-1  技术支持: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